「天才法案」(可能是指像美國 CHIPS and Science Act、IRA 或針對 AI/科技創新的法案),多聚焦於鼓勵科技創新、新創企業及新型態商業模式的發展,例如:
資助創新金融科技(Fintech)和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支援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應用;
透過監理沙盒鼓勵新型態數位金融服務發展;
鼓勵使用 AI、自動化與資料科學於信貸、風控和客戶管理等。
這些趨勢會促使金融行業必須跟進數位轉型,否則就會在效率、用戶體驗與創新力上被邊緣化。「天才法案」實質上對傳統銀行是一種轉型壓力測試。若傳統銀行只是維持過去的利差與服務收費邏輯,將難以與資源導向科技、新商業模式的新型銀行競爭。
要活得更久,傳統銀行必須成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平台,除了是資金中介,也需要做風險管理、資料管理與體驗管理的科技機構。
對傳統銀行的衝擊
1. 服務模式改變
傳統銀行若仍依賴人工流程與封閉平台,將難以與具 API 串接能力的 Fintech 競爭。新銀行透過 UX 設計、自動風控、快速貸款發放等手段提高效率。
2. 利潤壓力
Fintech 與新型態數位銀行多用「無分行、低費用、高利活儲」搶客,壓縮傳統銀行的息差與手續費收入。
3. 人才與技術競爭
天才法案助力科技業吸納人才,使銀行在招募 AI、資料分析、資安人員時更處劣勢。
4. 合規轉型壓力
新法規與開放金融接口(如 PSD2)要求銀行分享資料給第三方,傳統銀行需重構 IT 架構與資安機制。
想請教一下大叔怎麼看美國銀行? 一直留意它的新聞,感覺他跟不上現在的Fintech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