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大叔對美國眾議院通過三項加密貨幣核心法案所做的想法跟推論。
正式揭開「美元霸權 2.0」的帷幕。這是美國國家戰略的轉向:將數位資產納入體系、將監管變成金融武器、將創新框架化為主導地位的保障。
這三項法案分別是:
《GENIUS法案》:穩定幣監管與美元儲備標準化
《CLARITY法案》:加密資產分類與市場結構改革
《反CBDC監控法案》:明確禁止聯準會發行中央數位貨幣(CBDC)
許多評論視為監管鬆綁、科技創新的勝利。但真正重要的是:這三部法案構成一套完整的美元戰略框架,以數位形式重新掌控全球貨幣體系,並將金融科技變成地緣政治的武器。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到區塊鏈:美國的金融霸權脈絡
要看懂美國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急轉彎擁抱加密貨幣,必須回到「美元如何稱霸全球」的歷史邏輯:
二戰後:美元與黃金掛鉤「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等於黃金,全球貿易用美元結算。
1971:尼克森關閉金本位,進入「石油美元時代」
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用軍事保護換石油美元結算。
沒有黃金支撐,但全球仍需美元買能源,美元需求依然旺盛。
2000年代:美元與美債體系成為全球儲備核心
國際資金湧入美債,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赤字國卻不需償債,透過通膨稀釋債務。
2020後:地緣政治緊張升高,美元信任出現裂縫
中俄開始加速去美元化,囤積黃金、發展跨境支付系統。
美國祭出SWIFT制裁、凍結俄羅斯儲備,也同時讓其他國家感受到「美元的風險」。
也就是說,美元霸權一直是美國的核心戰略資產,而加密貨幣的崛起,給了美國一次重建主導力的機會。
三大法案組合拳:美元戰略的「數位版馬歇爾計畫」
《GENIUS法案》:數位美元的合法化容器
這部法案的本質,是用聯邦監管框架,把USDT、USDC等穩定幣變成「可監管的美元延伸品」。
核心條件如下:
必須 100% 用 美元現金或短期國債作為儲備
發行方需為 聯邦/州特許金融機構
不得支付利息,不得挪用儲備資產
每日公布儲備明細,每季審計
戰略目的:
將穩定幣與「美債需求」綁在一起,創造對美國政府債務的剛性需求。
打壓未受監管的穩定幣(例如算法穩定幣或外國穩定幣)。
在全球形成「美元穩定幣標準」,讓美元重新滲透國際支付場景。
《CLARITY法案》:爭奪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話語權
這部法案首度明確將「去中心化、成熟的區塊鏈項目」定義為商品,由CFTC監管,與SEC切割職權。
判斷標準:
項目是否有單一控制實體(例如持有超過20%代幣)
是否已有市場使用、價格來自市場而非內部炒作
戰略目的:
讓比特幣這類數位資產與黃金一樣,成為「宏觀資產」,吸引機構投資。
鼓勵真正去中心化的DeFi項目合法存在,並留在美國本土。
打造監管親和的區塊鏈創新基地,避免創業人才流失至杜拜、新加坡等地。
《反CBDC監控法案》:把自由市場打造成美國金融品牌
在全球央行瘋狂研究CBDC(包括中國、印度、歐盟)之際,美國卻選擇明確立法「禁止」零售型CBDC。
法案明示:
聯準會不得在未經國會授權下發行CBDC
不得向個人開戶或直接提供數位貨幣
所有數位貨幣應由民間負責,政府僅監管底層架構
戰略目的:
防止數位貨幣成為監控工具,維護個人金融隱私。
輸出「自由市場型」數位貨幣觀念,與數位人民幣形成對比。
避免政府與民爭利,將創新與競爭權利留在私營部門。
穩定幣:美元霸權的數位化「特洛伊木馬」
如果說SWIFT是美元征服世界的「軍火庫」,那麼穩定幣就是滲透每個角落的「病毒程式」。GENIUS法案的通過,用一個看似開放的制度,把美元打包進區塊鏈,送進每一個用戶的錢包裡。
本質:去銀行化、但不去美元化
當企業、開發中國家、甚至個人都在用USDC或USDT交易時,他們不再需要銀行帳戶、SWIFT轉帳或等待清算系統。但本質上,他們還是在用美元。
美元的使用範圍更廣(無需銀行支持)
美元的依賴度更深(作為穩定幣儲備)
美元的監控能力更強(因為透明、可審計)
美國透過這套機制,將美元的存在,從國與國之間的主權交易,延伸到每一筆P2P跨境轉帳、每一個DeFi協議的清算單位。
穩定幣背後的資產:美國國債
GENIUS 法案要求所有受監管穩定幣必須以 1:1 持有短債或美元現金,這意味著每一枚 USDC 背後,都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
這產生兩個關鍵後果:
穩定幣市場越大,美債需求越大:當 USDC 的市值上看兆美元,這等於創造了一個「去中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化」的超級債券買家。
美債數位化、全球流通:你買的是穩定幣,其實間接買的是美債,這是一種「主權債務代幣化」的原型,讓美國以更輕便的方式籌資並維持國債利率穩定。
中俄的黃金與人民幣戰略,正被美國以「數位化制度」反制
🪙 比特幣:從投機工具變成戰略資產
比特幣最初只是個無政府主義者的貨幣實驗,但今天它已經站上全球金融博弈的牌桌。《CLARITY法案》通過後,美國正式將比特幣從「灰色地帶」推進到「制度內部」。
🟨 比特幣 vs. 黃金:美國戰略重塑的替代賽道
比特幣固定發行量(2100萬枚)+ 無主權限制
黃金由國家實體持有,儲存與轉移成本高
如果你是戰略規劃者,你會發現:比特幣比黃金更適合作為未來戰略儲備工具。而目前全球最大的黃金增持者,正是美國的地緣對手:中國與俄羅斯。
這也解釋了為何美國急於擁抱比特幣 ETF、市場合規化,並吸引礦場與交易所回流本土:掌控比特幣流通、價格與監管權,就等於掌握數位黃金的主導權。
中國戰略:黃金 + 人民幣 + 數位主權
近十年,中國大量進口黃金,並推進「數位人民幣(e-CNY)」的研發,試圖打造可控、可監控、可對外拓展的人民幣版本。這樣的架構有兩個目標:
替代SWIFT:開發自己的跨境結算系統(如CIPS)
削弱美元定價:透過黃金支撐與雙邊貨幣協議,逐步去美元化
但問題在於:
e-CNY 是封閉系統,外國用戶並不信任數據被中國政府掌握。
中國資本帳仍未完全開放,人民幣仍無法完全自由兌換。
黃金是重資產,移轉慢、被特定莊家持有。
美國戰略:開放穩定幣 + 市場主導 + 公共監管
相比之下,美國的數位貨幣策略幾乎完全反著走:
美國:數位貨幣發行由民間穩定幣(USDC, USDT/公鏈、開放、可監管)
中國:國家主導CBDC發行e-CNY,中國監管
換句話說,美國不是用軍事或外交,而是用「制度創新」來擊敗對手。 而這些制度,本質上就是金融科技加上立法優勢的組合拳。
全球金融秩序再洗牌:美元區、人民幣區、比特幣區的分裂未來
三大法案的通過,意味著美國已將自己推向全球數位金融的領頭羊地位。這不單單是傳統法規的升級,而是全球系統的重編排。接下來10年,全球貨幣秩序可能朝向三極化發展:
美元區(The Dollarverse)
以 USDC/USDT + 美債儲備 為支撐、由美國監管機構框定的穩定幣體系,會成為新一代美元的數位版本,並透過開源公鏈在全球蔓延。
關鍵特徵:
去銀行化的美元金融網:不需要 SWIFT、不需開戶,手機就能參與美元金融體系。
低門檻的全球美元化:特別吸引發展中國家、難以取得銀行服務地區。
私營創新+公營審查:美國政府不控制資金,但規範它的流動方式與儲備要求。
結果:美元影響力進一步進入到「散戶、個人、民間企業」層級,無需國家許可。
人民幣區(數位國家金融模型)
以中國為首,推動 央行直接發行的CBDC(如e-CNY) 模型。這是一種國家數位控制體系,具備更高的監控能力、更嚴密的交易記錄。
關鍵特徵:
政策導向主導交易流程:政府可設定用途限制、時間有效性、甚至地理位置使用條件。
推廣難度高、但適合威權政體:可直接用於國內補貼、福利分發,但國際信任度低。
數據集中化:所有使用者資料都匯入中央數據庫,適合高監管場景。
結果:能有效強化國家控制力,但對外擴張困難,特別在自由市場陣營缺乏接受度。
比特幣區(去中心化資產自由地帶)
這是由比特幣、去中心化穩定幣與自託管錢包組成的「中立貨幣區」,不依賴任何主權國家,沒有發行機構,無法審查、無法凍結。
關鍵特徵:
中立性極高、抗審查性最強
交易效率高但價格波動大
成長取決於基礎設施與監管友善度
目前主力用戶集中在:
反對本國政府監控的個人(委內瑞拉、阿富汗等)
國際遊走資金(套利、OTC、大額資產轉移)
結果:是唯一能與主權貨幣體系對抗的非國家貨幣選項,但未主流化。
WIFT 等傳統系統進入被淘汰倒數計時?
美國的數位法案通過,不僅提升了美元的競爭力,也讓 SWIFT、ACH、IBAN 等系統面臨生存危機:
SWIFT
每筆交易成本: $20~50+
結算時間: 1~3 個工作天
隱私性: 低(可監控)
適用性:銀行用戶限定
USDC/USDT
每筆交易成本: <$0.01
結算時間:幾秒內完成
隱私性:中(視錢包選擇)
適用性:人人皆可用
e-CNY
每筆交易成本:無手續費
結算時間:即時
隱私性:低(政府全控)
適用性:限中國境內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主導權可能不再來自金融機構,而來自於能否建立「數位流動性標準」。
新興市場的選擇:被美元收編,還是尋找數位主權?
其實大叔認為最重要就是如何把拉丁美洲、非洲等貨幣脆弱國家拉進來戰隊,因為它們金融體系相對不完整,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選擇壓力:
用美國監管的USDC,就必須接受其稅制、審查與政治風險;
用中國的e-CNY,就等於將金融隱私交給一個外國中央,大叔觀察中國正在努力跟拉丁美洲建交,所以這部分將會是其中一個討論話題。
用比特幣,風險高、波動大,但不必被任何人凍結帳戶。
而美國並未強迫這些國家選擇美元,而是透過制度競爭與基礎建設優勢,自然吸引他們加入「Dollarverse」(美元宇宙)。
大叔預測未來10年:數位貨幣的4大趨勢
未來十年的金融地景,將可能被這股數位浪潮徹底重塑,首先美元穩定幣 (USDC) 將繞過傳統銀行,成為全球跨境支付的新高速公路,特別是在擁抱自由市場與Web3創新的經濟體中。與此同時比特幣將正式登上大雅之堂,與黃金並列在各國央行和主權基金的資產負債表上,成為對抗全球法幣貶值的終極保險。
這也意味著那些未能跟上數位化腳步、缺乏強大儲備支撐的各國法幣,將無可避免地走向一場「流動性貶值」的漫長寒冬,其金融主權將逐漸被侵蝕。
我們也許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未來的貨幣戰爭,戰場早已不在中央銀行的會議室裡,而是一場開源協議的全球競賽。
勝負的關鍵是誰能為世界提供一個更透明、更高效、更尊重用戶隱私的金融系統。
這就是未來十年最真實的權力遊戲。
美元穩定幣主導跨境支付
在沒有CBDC成功國際化前,USDC 將成為事實上的全球跨境穩定幣,特別是在Web3與自由市場國家。
比特幣納入主權儲備資產清單
隨著比特幣 ETF 合規化,愈來愈多主權基金、退休基金會納入比特幣作為抗通膨避險資產,開始與黃金平起平坐。
全球法幣進入流動性貶值階段
非美元貨幣若無數位版本、且缺乏儲備支持,將面臨資本外流、價格貶值與金融控制力喪失。
貨幣戰爭不再靠中央銀行,而靠開源協議
比的是誰能打造更穩定、更透明、使用體驗更好、又不侵犯使用者隱私的系統——這才是新戰場。
三大法案背後的「隱形力量」:制定標準,才能統治秩序
從表面看,這三大法案分別處理了三種加密貨幣相關問題:
《GENIUS法案》處理穩定幣信任與合規
《CLARITY法案》處理加密資產分類與市場結構
《反CBDC監控法案》處理數位金融隱私與自由
實際它們背後有一個共同邏輯:建立「數位金融的美式標準」,並讓全世界非得跟進。這才是美國國力來源—成為規則制定者;不只提供工具,也同時提供制度。美國讓世界不是只能選擇美元,而是只能選擇「由美國定義的金融秩序」。
這場金融戰爭的真正關鍵:主權不再靠邊界,而靠協議與網路
美國不是不想控制,而是用「看似自由」的方式,讓全球自願接受:美式穩定幣(USDC、USDT)、美式監管標準(GENIUS、CLARITY)跟美式交易平台(Coinbase、ETF)。而未來
穩定幣不是產品,它是一種流通協議;
比特幣不是貨幣,它是一種價值儲存協議;
而這三大加密法案,也不只是監管工具,
它們是美國將主權延伸至網路空間的法律武器。
這三大法案象徵一件事:美國正將自己的法律與貨幣,編譯成一套數位標準庫,輸出給全世界。
就像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用美元重建世界;
就像冷戰時期的西方價值觀輸出,重塑國際秩序;
這一次,美國輸出的不是美元本身,
而是如何合法、安全、透明地使用美元與加密資產的整個制度框架。
因為美國深知:科技可以被複製,應用可以被模仿,但「制度 + 市場 + 認知 + 信任」這四個要素同時掌握的國家,全世界只有它一個。
這三大法案讓我們看見:
美元如何從實體貨幣進化為無形協議
華爾街如何從金融中心轉為全球資產路由器
美國如何從發行貨幣的國家,轉變為定義貨幣行為的國家
而其他國家,將不得不在以下選項中選邊站:
美式穩定幣標準
中立的比特幣網絡
國家主導的 CBDC
或是被排除在全球數位金融秩序之外
大叔認為這是一場牽動主權、價值觀、權力與自由的世界觀重塑。戰場已經從軍事前線與外交談判桌,轉移到每一個錢包地址、每一條鏈上交易、每一段開源協議中。
https://hao.cnyes.com/post/183002
多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