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接連舉辦的微軟 Build 2025 開發者大會與 Google I/O 2025 開發者大會上,AI 成為兩者聚焦的核心議題。兩家公司分別從企業與消費端視角,提出了體系化的 AI 佈局藍圖,並標誌著全球科技巨頭正加速從模型開發轉向應用場景落地的戰略拐點。
1. 微軟:打造開放代理網絡(Open Agentic Web)的基礎設施
微軟將本屆大會的主軸鎖定在「Agent 生態」建設。Satya Nadella 將當前 AI 所處階段比擬為 Win32(1991)、Web stack(1996)與智能手機(2008)興起的早期階段,強調這是企業與開發者進場部署的黃金窗口期。
關鍵部署如下:
AI 基礎建設升級
Windows AI Foundry 與 Azure AI Foundry 雲端平台並進,支持本地與雲端的 Agent 開發流程。
引入 xAI 的 Grok 3 系列模型,拓展模型多樣性與適應場景。
多Agent協同架構推進: 推出 Azure AI Agent Service,強調系統性任務需由多Agent分工處理,以提高可靠性與靈活性。
Copilot 系列深化開發者效率工具鏈
GitHub Copilot 擴展到錯誤修復、維護等更多 DevOps 任務,支持 VS Code 集成。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 開放模型微調權限,降低專屬 Agent 構建門檻。
AI Agent 載體進化與協作化: Teams 作為新一代多功能介面,結合聊天、筆記、搜索與智能體流通功能,展現完整 Agent UI 架構。
MCP 與 NLWeb 架構推動 AI 網絡互通性: 微軟將 MCP 協議視為 AI 時代的 HTTP,NLWeb 則為 HTML 對應物,構建 AI Agent 間的高效連結層。
總體來說微軟的戰略重點放在建構 B 端開發生態與 Agent 網絡標準,以工具、協議與平台三位一體為企業提供 AI 化的底層支撐。
2. Google:以 Gemini 為核心的 AI 操作系統雛形
與微軟偏向 B 端應用不同,Google 在 I/O 大會上的展示重心放在如何通過 Gemini 打造一個面向 C 端的 AI 生態系統。
主要亮點如下:
模型與多模態升級: Gemini 2.5 Pro 重新定義旗艦大模型實力;Veo 3 與 Imagen 4 視覺生成模型獲得正面回饋。
多功能 Agent 應用演示: Project Astra 聚焦環境感知與記憶力;Project Mariner 則主攻多任務執行。
C 端產品 AI 化整合
Gemini Live 實現攝影機、螢幕共享與實境輔助。
AI 搜索模式開放美國全體用戶,Deep Research、Chrome AI 助手等功能進一步擴展用例。
AI 編程工具與生產力平台強化
Jules 編程助手類似 Copilot,可實現異步開發與重構。
Gemini Code Assist 支持代碼審核、多人協作與風格統一化。
硬體與 OS 融合進程加快: Android XR、Gemini on Watch、Car、TV 等,開啟 AI 時代的跨平台協同布局。
Google 的策略方向明確:將 Gemini 打造成 AI 應用時代的「作業系統」,構建從模型到應用、軟硬體整合的 C 端導向體系。
微軟與 Google 分別代表了 B 端與 C 端在 AI 時代下的標準範本,其主軸不再只是單點創新,而是平台級轉型。相比之下如何確立 AI 戰略主線,推動真正完成轉型升級才是未來平台的目標。
謝謝大叔 愛您 親一個 啾)))))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