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車?車廠現在比你還頭大!
你知道嗎?現在全世界的汽車大廠,正為了接下來要推出什麼車而傷透腦筋,可以說是史上最混亂的時刻。以前猜猜大家未來五年想開什麼車就已經夠難了,現在又加上經濟不好、政策變來變去,讓這些汽車公司的產品規劃人員,每做一個決定都像在走鋼索,風險超級高。所以各大車廠都在重新思考:到底該生產哪些車?什麼時候推出?又該在哪裡製造?
為什麼汽車市場這麼亂?幾個主要原因
A. 大家對電動車的熱情好像退燒了
電動車前幾年真的很夯,但現在成長速度明顯慢下來了。最近的銷售數據甚至出現了下滑,這代表電動車市場在高速成長後,開始遇到瓶頸。主要還是因為車價太貴、充電樁不夠多,還有政府的購車補助縮水或取消了。
像是通用汽車,就放棄了一個砸了 40 億美金,要把密西根工廠改成生產電動皮卡的計畫,反而回頭去生產汽油卡車。福特也取消了一款計畫中的三排座電動休旅車,還把新的電動皮卡和電動廂型車延後上市。福斯的執行長更直白地說,大型電動車根本「賺不了錢」,因為電池太貴,而且客人也不願意為了偶爾的重度使用(像是拖東西、越野)付那麼多錢。
另外一個關鍵的打擊是,美國原本給電動車的購車補助,突然宣布要提早七年結束。這對一個需要穩定政策來做長期規劃的行業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這個決定不只會減慢美國電動車的普及速度,還可能把技術領先的地位拱手讓給其他國家。
政策變來變去,讓車廠不敢投資。你想想,如果政府的規定一下這樣、一下那樣,誰敢砸大錢蓋新的超級工廠?結果就是很多重要的計畫都被延後,這不只影響國內的電動車發展,也可能讓美國在電動車這塊輸給歐洲和中國。
所以車廠現在很務實地把賭注押回「油電混合車」。以前大家覺得油電車只是過渡產品,但現在它變成了各大車廠策略的核心。通用汽車就宣布要花 35 億美金來擴大油電車的產能。而一直以來都是油電車領導者的豐田,更是靠著多樣的油電車款,不斷擴大市佔率。
簡單來說,「油電車」現在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聰明選擇。它比傳統汽油車省油,能解決大家對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價格也比純電動車親民。對車廠來說,賣油電車能賺到錢,再把這些錢投入到未來更成熟的電動車研發上,同時也讓他們有更大的彈性去應對多變的法規。
B. 政策和關稅,就像坐雲霄飛車
前幾任政府推動嚴格的排放標準,但川普政府又想放寬。最近美國環保署甚至說要撤銷一個認定溫室氣體有害的規定,如果這項提案通過,等於是給了車廠一個「可以不用那麼急著做電動車」的信號。
雖然這讓車廠在生產汽油車方面有了更多彈性,但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為這個提案很可能會被告上法院,短期內大家還是不知道規則到底是什麼。
更糟的是,政府現在很喜歡把貿易政策當成政治工具。像是川普時代動不動就威脅要加徵進口關稅,搞得全球供應鏈人仰馬翻。從 2025 年開始,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和零件被課了重稅,這筆錢最後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車價變貴,銷量下滑。
像是通用和福特,都因為關稅損失了好幾十億美金。這種不確定的關稅政策,讓大家根本不敢做長期的投資計畫,也損害了美國作為一個穩定投資環境的聲譽。
C. 供應鏈問題沒完沒了
除了大家熟知的晶片短缺,現在又出現了「稀土」危機。稀土是製造電動車馬達和很多關鍵零件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中國控制了全球絕大部分的稀土開採和加工。最近中國限制稀土出口,被認為是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制。
這場危機的嚴重性,被拿來跟之前的晶片荒相提並論,當時全球因此少生產了 1700 萬輛汽車。這也再次證明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有多危險。
而且很多車廠的供應鏈管理其實很亂,資訊不透明,導致偷竊、假貨等問題層出不窮。品質控管也是個大問題,常常有代價高昂的召回事件發生,嚴重損害品牌形象。
車廠如何應對?
A. 不再單戀一枝花,什麼動力系統都要有
聰明的車廠已經意識到,未來市場上會需要各式各樣的動力系統。所以,他們開始投資開發可以同時支援汽油、油電、純電甚至氫燃料電池的「彈性平台」。雖然這樣做很複雜又很貴,但在現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卻是必須的。
豐田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什麼車都做,就像打棒球一樣,讓每個壘包上都有跑者,這樣隨時都有得分的機會。他們認為,「沒有完美的計畫」,最重要的能力是在接近上市時,還能隨時調整策略。
B. 生產和供應鏈都要更「敏捷」
汽車業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不再是先生產一大堆車放著等客人買,而是轉向更靈活的「接單後生產」。這背後,數位化是最大的功臣。
透過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車廠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知道該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還能聰明地調配各地的庫存。生產線上也變得更靈活,可以隨時根據新的訂單調整組裝計畫。
在供應鏈管理上,大家也開始積極尋找備案,例如和多家供應商合作、開發不需要稀土的馬達技術(像歐洲的寶馬和雷諾就已經在做了),來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單一材料的依賴。
在混亂中找到出路,打造更有韌性的汽車未來
汽車業的未來,將取決於誰能最快地適應和創新。只要能採取靈活的策略、善用科技並積極管理風險,車廠不僅能度過眼前的難關,還能為一個更穩固、更有活力的未來打下基礎。
Link: https://www.autonews.com/manufacturing/an-tariffs-policy-impact-product-planning-0721/?utm_source=Sailthru&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Newsletter-DontMiss-20250721
頭又大!